8月13日,一位接近上汽通用五菱的知情人士透露,并且稱五菱與華為合作的落地產品,將會是寶駿品牌車型。
事實上,關于上汽通用五菱與華為的合作傳聞早在今年5月就已出現。當時有消息稱,寶駿品牌計劃在2025年底推出一款全新SUV,該車將搭載華為ADS高階智駕系統,售價區間預計為15萬~25萬元。
不過,針對這一消息,上汽通用五菱多位負責人僅表示“目前沒有可以對外披露的消息”,寶駿汽車相關負責人也回應稱“后續會通過官方渠道公布消息”。
此外,上汽通用五菱相關負責人介紹,與華為合作的車型預計將在今年四季度正式亮相,但對于具體的合作模式,該知情人士表示目前上汽通用五菱尚未披露。
翻看最新8月14日的報道,財聯社這邊報道表示,寶駿與華為或將采用Hi模式。
根據已知資料,五菱這場算盤是怎么打的,我來給你理一理。
- 為啥選華為?五菱的“翻身仗”早有預謀
其實五菱和華為的緣分能追溯到2018年,當年就簽過戰略合作協議,后來新還首發了華為HiCar系統。但這次不一樣!直接上Hi模式,相當于把華為的智能駕駛、座艙甚至電動化技術打包上車。
要知道,嵐圖、阿維塔這些用HI模式的品牌,銷量和熱度都漲了不少。寶駿這次算是抄近道,不用自己悶頭搞研發,直接站在華為的肩膀上起飛。
- 用華為捅破10萬級天花板
為啥五菱非要抱華為大腿?看看寶駿的處境就懂了。雖然掛著“10萬級新能源”的標簽,但品牌向上卡了殼,去年銷量4萬多輛,再現在新能源瘋狂內卷的當下,并沒有很突出。
另外,從整個品牌的銷量上來看,1-7月銷量88萬輛,新能源占比56%,整體卻始終被困在10萬以下價格帶,在消費者內心的價位標簽撕不掉,因而導致沖擊高端市場受阻。
而此番華為HI模式入場,恰是五菱等待多年的破局重錘。不同于簡單采購雷達攝像頭,HI模式意味著華為從電子架構設計、智駕系統開發到后期升級全流程介入。
更關鍵的是,華為的金字招牌直接給寶駿做了高端背書,消費者懷疑“十萬塊的車能有好智駕?”,一句“華為全程參與”比任何參數表都有說服力。
現在新能源賽道拼的就是智能化,五菱自己啃這塊硬骨頭成本高、周期長,不如找華為這種“技術大牛”合作。就像打游戲開黑,找個大神帶飛總比單排上分靠譜吧?
并且10萬級的智駕,可能比尚界還要低的門檻,誰看了不會說一句:這不耍流氓嗎?
- 用五菱把技術塞進千家萬戶
此前,華為ADS系統此前最低裝在20萬+車型,而中國車市超30%銷量集中在10-15萬區間。此次合作本質是技術巨頭與成本殺手的雙向奔赴:華為需要五菱的供應鏈管控能力,例如參考宏光MINI EV把電動車打至3萬級,五菱則借華為跳板闖入主流消費市場。
更精妙的是上汽集團的排兵布陣,定位15-20萬的華為合作品牌“尚界”今秋亮相,與15萬內的五菱項目形成雙箭齊發。高低搭配覆蓋最肥市場,還共享技術攤薄成本,實現很好的雙贏。
- 電動EV:
五菱與華為的“Hi模式”合作,本質是一場“技術普惠”的雙向奔赴。
五菱與華為的這場深度綁定,既是五菱突破品牌天花板和遵循“人民需要什么,五菱就造什么”理念的關鍵一搏,也是華為智能化技術下沉的重要嘗試。
當10萬級車型裝上曾經只屬于高端車的華為智駕系統,不僅會重塑消費者對“高性價比”的認知,更可能改寫新能源市場的競爭格局。
隨著四季度新車亮相,這場“技術平民化”實驗的結果即將揭曉,而無論最終走向如何,它都已為行業提供了一條強強聯合的新路徑。